自小總不其然幻想能一夜變成卡通的一員角色,經歷英雄救美或歷險故事。多年來對泰山及蜘蛛俠等甚有好感,原因可能因兩者皆身手敏捷,能在樹間藤蔓或城市大廈間穿越飛梭。家裏固然不能左右攀爬,但總試過泰山般號叫,或偶然在公園金屬架爬爬過足心癮。
但隨成年後體重添多了,總覺爬上爬落十分吃力,運動後肩痛亦隱隱發作,似乎要擁有夢想卡通人物的能力,現實是並不容易。
肩痛為運動創傷疼痛的第3大主因,十分常見,可見於入水能游者的游泳肩,或陸上運動棒球、排球運動員。在這裏提及到的肩痛並不等同五十肩,坊間容易舉凡肩痛皆誤稱為五十肩,其實兩者是不同疾病,五十肩疼痛劇痛難耐,肩各方向動作大幅度受限,及其康復速度緩慢,康復期一般3個月至9個月不等。
反觀運動肩痛病症多由肩夾擠症候群所致,其特點肩活動幅度輕中度受限,受限方向單一,肩關節活動盡頭處輕至中度疼痛,關節運動期間可聽到肩內咯咯作響。肩夾擠症候群者肩前屈或外展動作普遍疼痛,後伸則正常不痛。
肩夾擠症候群成因眾多,包括運動受傷、肌力失衡、勞損及關節退化等。而為何尤好發作於棒球或排球運動員身上?原因是這些運動常涉及舉肩提手及用力拋擲動作,動作會加劇肩峰下軟組織受壓及受傷情況。此外,天生肩峰形狀及肌力平衡下肩胛位置,例如平坦或鈎狀肩峰,或翼狀肩胛,引起肩胛異常運動,最終增加肩峰下夾擠情況的出現。肩夾擠症候群可再細分以下3個類型:
1.肩內肩夾擠症候群:可以因為重複用力的過頭拋擲動作,引致肩盂上部與肱骨大結節碰撞致病,患者可見肩部內旋活動幅度減少,肩活動時常咯咯有聲。
2.原發型肩外肩夾擠症候群:亦由重複的過頭拋擲動作誘發,病痛原因常可發現為肩峰下滑囊發炎或岡上肌肌腱炎;或天生肩峰平坦或起鈎狀,縮窄肩峰下空間,誘發肩夾擠情況出現。
3.繼發型肩外肩夾擠症候群:肩胛與胸腔間相連的肌肉群間肌力失衡,既出現翼狀肩問題,亦促使肩峰下壓擠狀況發生。患者可表現舉臂過程中左右肩胛位置不平等。
若不幸受肩痛困擾而又與跌倒受傷有關,則應先尋求西醫診症,適時影像診斷排除骨折或軟組織撕裂受傷可能性。對於遷延日久肩痛,可諮詢物理治療師意見,針對不同分型成因肩痛治療,例如以超聲波或激光局部消炎,或建議肩部拉筋或阻力訓練等,改善肩部整體動作,避免擠壓肩峰下軟組織情況再出現。
肩夾擠症候群常涉及肩胛肌力失衡,所以治療除處理局部炎症外,亦不能忽視肩部肌力,更甚肩頸姿勢問題。對於自己能否穿梭叢林已不敢多想了,最實際還是平日多鍛練肩部肌肉,少過度作提肩過頭動作,才能自醫及醫人。
原文刊登於2020年7月29日《香港經濟日報》理療感悟,標題為"肩夾擠症候群"
作者:盧文健 註冊中醫師 註冊物理治療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