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高氣爽,正是登高等戶外運動的最佳季節,同時亦是下肢運動創傷如髂脛束綜合症等病患高峰期。此症病發率高,約20%跑步或單車運動員曾受其困擾。一般網上資料大多建議病患輕症或初期者,家居自療方法可以按摩筒處理,但大家可有想過它真的有效?或應該以甚麼心態使用按摩筒?
髂脛束綜合症症狀以膝外側疼痛為主,隨膝微屈曲着地痛楚增加。急性期處理予以消炎止痛,並建議敷冰及休息。隨症狀減緩,予拉筋或按摩筒按摩處方。
曾有研究嘗試比較髂脛束拉筋、按摩筒按摩,及對照無治療組,觀察健康成年人在實驗前後,對髂脛束作超聲波微觀檢查,並量度髖內收的被動幅度,以測出拉筋及滾筒對髂脛束硬度改變。實驗結果顯示,拉筋或以按摩筒按摩,並未能從超聲波顯示在實質的改變上拉鬆髂脛束,或功能上改進髖內收動作角度。
但以另一角度再審視以上實驗結果時,需考慮受試者只為健康人士,若對象為相關病患者,會否有其進步空間;或實驗限於短期受試,若加長拉筋或按摩時間,又會否得出不同的結論?
要有效處理肌肉骨骼痛症,除要治標減緩症狀外,治本要多考慮肌肉疲勞的背後原因,例如是否肌肉耐力不足,個人裝備不足,或場地面凹凸傾斜等。檢查要考慮靜態時骨關節及筋膜活動幅度或伸延性,還要檢測運動時關節能否持久保持良好體位。
所以,結論並不反對短期內以按摩筒或拉筋紓緩痛症,但要預防運動創傷再次出現,應要諮詢相關醫療人員骨骼肌肉的結構功能,定能標本同治,解決及預防痛症發生。
原文刊登於2021年10月13日《香港經濟日報》理療感悟,標題為"應用按摩筒嗎?"
撰文 : 盧文健 物理治療師、註冊中醫師
欄名 : 理療感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