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人謂痛風為現代人的富貴病,好發於中老年並時常進食過於豐富者。中醫雖無痛風病名,但其病因症狀,仍可隱約見於《內經》篇章,經典所言「膏粱之變,足生大疔」,飲食過於肥膩味濃,可引發肢體癰瘡症狀。以下將談談痛風的西醫及中醫的病因及處理方法。
痛風的概念不難理解,痛風簡而言之就是關節處出現不應存在的尿酸結晶,這病理產物會刺激並引發無菌性的關節炎。若網上搜尋痛風圖片,不難找到在教科書上最典型的痛風相片,那莫過於足拇趾根紅腫的影像。但除足指以外,痛風亦可發生他處,例如在手拇指關節,或身體其他慢性筋腱發炎處,舉例如網球肘處或膝蓋前下,在肌腱舊患處亦可見痛風蹤影。
痛風發作並不好受,急性期症狀在患處除明顯紅腫熱外,一般亦有劇烈程度疼痛,感覺有如刀尖般刺入痛楚。假若痛風反覆發作多年,患處在紅腫熱減退後,仍可見該處軟組織囊腫樣硬化,若在足趾發生,則可想像穿着鞋履是何等不便!
痛風發生及消退的過程其實是失衡與平衡的過程,其情況有如體重上升的道理一樣,如果身體過度吸收、消耗不足,則致物質的積聚。若平素過度進食高蛋白成分膳食,或彼方腎排泄能力不足,或身體缺少水份補充,則導致體內濃度尿酸上升。
若濃度高達飽和度,尿酸會結聚形成結晶,繼而刺激並引起關節炎症。中醫將痛風症狀歸納為「痺症」的「着痺」,症狀在皮肉筋骨處痛有定處,傾向遷延日久,若症狀復發會在舊患處加重。
要處理痛風,建議休息患處,予以冰敷及身體補充水份,並配合西醫服用止痛及消炎藥物。物理治療除協助關節消炎止痛外,亦協助分辨足拇指外翻等問題。中醫處理除局部針灸治療外,中藥亦可協助患處清熱袪濕舒筋。
若病症反復發作,久病則多虛,中醫會健脾補腎或通調水道,平衡五臟,幫助身體排出代謝廢物。而要預防發作,除按身體狀況減少進食高嘌呤含量的食物,例如魚皮、動物內臟、海鮮、菇類等外,亦要飲水適當補充水份,減低因缺水而導致尿酸濃度上升的情況。而對於慢性腎病患者,應聽從西醫的營養建議,小心蛋白及水攝取量。
預防痛風復發的癥結所在,其實就是戒口問題的鬆緊,過鬆過緊會引致復發和營養的問題。現代人追求生活品味,但活着節奏的快與慢,飲食淡或濃,應要思考如何並蓄或平衡。科學家已前瞻性地提出蛋白合成肉方法,解決地球資源最終不能滿足人類對肉需求的未來課題,而我們是否是時候要改變對豬牛肉的迷戀及吃得是福的思維?
原文刊登於2020年9月9日《香港經濟日報》理療感悟,標題為"淺談痛風"
作者:盧文健 註冊中醫師 註冊物理治療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