疼痛原理

你會怕痛嗎?我自問則一半怕痛一半不怕痛。但對於慢性疼痛患者來說,痛常被視為夢魘,揮之不去,影響情緒。

在2019年曾有一則令人深思的醫學新聞,話說蘇格蘭一位女士被發現手術後不曾服食止痛藥,醫生查證當事人過往手術紀錄亦如是,原因是她因沒有痛感,所以不曾服食止痛藥。及後經大學研究,發現是由於其基因突變,導致這位女士全無痛覺。而另一邊廂,按統計報告約6%-8%比例人口,長期受痛症困擾,這不禁令人幻想若無痛基因能轉移到有需要的病人,這將對痛症的處理有翻天覆地的改變。但試想當人們沒有了痛,這又是否百利而無一害?但若患上長期痛症,又如何是好?

人類感覺到痛,其機制是當身體受傷後,體表的痛覺神經會因而降低痛閾,導致平常的觸覺或溫度也能產生痛覺訊號。試想當足踝「拗柴」後,即使輕按或活動患處,也能產生痛覺;或曬傷皮膚後沖上溫水浴,頓時引發難耐的燒灼痛感。痛覺是身體表面的痛覺神經受損傷或化學刺激後,痛閾下降變得敏感,對外界各種輕度刺激也能產生痛覺信息,所以急性期要休息保護受傷部位。

不同人忍受痛感的水平並不一樣,原因是痛覺信息並不等於痛感,神經痛覺信息要經大腦處理後,其中受當事人的情緒、文化等因素影響,痛覺才會在大腦內轉譯成痛感。身體受傷處並不會直接產生痛感,痛覺訊號要大腦轉化才能產生痛感。此外,慢性痛症往往亦容易引起抑遏情緒,負面情緒又加大痛感程度,形成情緒與痛的惡性循環。

但痛感並非一無是處。上述這位無痛女士,過往曾因無痛而不自知燒傷,直至聞到毛髮燒焦味才往醫院診治,所以痛感能幫助我們避開危險,更甚是受傷後要保護傷患位置,以免傷上加傷。而另一方面,皮膚感覺原來也可以以夷制夷,日常我們輕摩擦痛處,或使用微電流電刺激作治療痛,原理原來是適當地運用強觸感或電刺激感,抑制更強的痛覺信息傳入中央神經系統,以達到止痛作用。

最後,痛覺其實有一定的協助求生功能,幫助避開受傷及保護傷患位置。正面面對痛症時,要知道痛能警惕我們要改善姿勢及適量運動,正視骨骼肌肉系統的病因。所以,我們不希望受傷痛困擾,但亦不能沒有痛感。

原文刊登於2020年5月20日《香港經濟日報》理療感悟,標題為"疼痛是怎樣一回事"

作者:盧文健 註冊中醫師 註冊物理治療師